其它小说连载
韦昌辉杨秀清是《太平天国宝藏下落之谜在线观看》中的主要人在这个故事中“随狂风去”充分发挥想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而且故事精彩有创以下是内容概括:中国历代政权的前 30 一定会出现一次重大政治变汉唐宋明清皆是如本朝也不例这条历史规律看起来很是匪夷所为什么历朝开国的前 30 年一定会出现一次国家级的大震荡呢?这其中自是有很复杂的历史纠葛存接下来咱们就以未迈过这道立国门槛就半道夭折的太平天国为聊聊这条奇特的历史规该规律的完整表述——自秦统一中国只要中华大地上建立起大一统政那么开国的前 30 年一定会出...
这条历史规律看起来很是匪夷所思,为什么历朝开国的前 30 年一定会出现一次国家级的大震荡呢?
这其中自是有很复杂的历史纠葛存在,接下来咱们就以未迈过这道立国门槛就半道夭折的太平天国为例,聊聊这条奇特的历史规律。
该规律的完整表述——自秦统一中国后,只要中华大地上建立起大一统政权,那么开国的前 30 年间,一定会出现一次重要到无可复加的重大政治变故。这次变故的最终胜利者,会对原来的朝廷机制做出一定的调整或改变,而改变后的朝廷制度,才是该朝的真正底色所在。
汉之吕后称制、唐时的玄武门之变、宋之烛影斧声、明时的奉天靖难,清时的多尔衮孝庄叔嫂当政,都是该客观规律在中华历史中的真实再现。
说实话,这条历史规律看起来很是匪夷所思,为什么历朝开国前 30 年一定会出一次重大变故呢?
难道冥冥中真的有某种不可知的天意存在?
其实倒也没那么玄学,真正的原因是,历朝历代开国成功后,由于失去了争天下的外部大敌这一共同目标,起义集团内部会因权势利益的争夺而迅速转向内斗。
在这个斗争过程中,集团内部会因出身、立场和价值观的差异分化成几个不同的势力——后妃、宗室和勋贵。
随着太祖的老去,这三大势力间的冲突将越来越激烈,当时机进入某个特殊时间点(如太祖崩逝或某件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各方积累多年的矛盾会因太祖压制力的消失而被引爆,这时后妃、宗室、勋贵将三方决胜,以决定大位最终归属。
后妃胜出,则由后妃摄政,成功例子如吕雉、孝庄等;
宗室胜出,则帝位落入太祖兄弟或最强儿子的手中,成功者有李世民、赵光义、朱棣等;
至于勋贵胜出这种事,呃,目前只在现实和网文小说里各发生过一次——网文《临高启明》里,五百开国家族组成了一个讲究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永远光荣正确的澳宋元老院,带领着澳宋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永远地赢下去。
太平天国虽非大一统政权,但由于其为汉人所立,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因此天京政权建立后,也遵循了这一历史规律,所以才有了天京事变的爆发。
翻开史书,相关史料会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天京事变的起源在于洪杨争端,不过史书并没有进一步地阐明,洪杨之争的本质,其实是相权与君权的斗争,是天国内部保守派和改革派一次大规模的脱钩决裂。
洪秀全手握君权,杨秀清掌握相权,两人都想当实际上的话事人,争端由此产生。
1856 年 6 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此战让清廷岌岌可危,太平天国形势一片大好。杨秀清见此情形,以为太平军不日将夺取全国,又觉得此战主要是由他发起,功劳甚大,于是便想趁此机会夺洪秀全之权,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
洪秀全见状,自是知道杨秀清已起篡逆之心,于是密召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带兵回京,诛杀杨秀清。
1856 年 9 月 4 日,韦昌辉领 3000 精兵先抵达南京,佐天侯陈承瑢秘密打开城门,迎韦昌辉及其部属入城。
当晚凌晨,韦昌辉领军突袭杨秀清的东王府,杨秀清和其家人下属被屠戮一空,之后又以搜捕东党为名,大肆铲除异己,天京城内 2 万余人被杀。
十余日后,从湖北启程的石达开回到南京,知晓惨事后痛斥韦昌辉,称其滥杀无辜,韦昌辉大怒,欲将石达开一同除去。
石达开得知韦昌辉要杀他,连夜缒城逃出城外,韦昌辉听到消息后恼羞成怒,竟将石达开一家老小处死。
石达开逃回安徽后,立时举兵靖难,洪秀全见事情已逐渐脱离他掌控,于是下令将韦昌辉贬为北奸,同时迎石达开回返南京。
韦昌辉见大势已去,当即弃官逃亡,不久被南京军民抓获,洪秀全下令将其处死。
石达开回到南京后,洪秀全为安抚人心,命石达开提理政务,石达开由此成为仅次于洪秀全的天国第二人,或者说,石达开接替杨秀清掌握了相权。
但君权天然就是猜忌相权的,加上石达开威望太高,极受天国军民拥戴,于是洪秀全又开始猜疑了。为避免再来一次天京事变,石达开只得赴安庆另起炉灶,太平天国力量由此一分为二,埋下后来灭亡的伏笔。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它的爆发,令太平天国的总体力量在内讧中遭到极大削弱。如被韦昌辉处死的 2 万余人,其中相当部分是为政经验丰富的天国官员和身经百战的天国将领,而这些人只不过工作岗位身处杨秀清负责的体系中,就全部被诛杀殆尽,如此太平天国怎能不元气大伤。
天国之衰,由此而始
其次,天京事变引发了太平天国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大决裂。
正如每个政权实体都存在保守派和改革派一样,太平天国同样有保守和进取两大势力的存在。
其中杨秀清、石达开以及后来的洪仁轩都属于太平天国的改革派,这些人虽然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不同,但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意识到了太平天国政权自身存在严重不足,希望在政治和军事上对太平天国进行重大改革。
(注: 洪仁轩,太平天国后期的改革派代表人物。1859 年之后,随着太平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洪秀全已意识到天国体制不变不行,不改就得亡国,所以才开始重用从香港回来的洪仁轩)
而与上述人等相对的,则是以洪秀全为首的保守派。
保守派并非是说人的思想守旧,毕竟洪秀全的思想并不死板,相反他还搞出了先进整整一个时代的《天朝田亩制度》,就凭这点,洪秀全就不是个守旧之人。
(注: 天朝田亩制度,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田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该政策颁布后,因天国其他上层人士的历史局限性,加上现实条件不允许,太平天国最终并未在其辖区内实施)
既然思想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保守派的标准,那要怎样才能知道一个人是不是保守派呢?
答案: 看他是否是现行社会运行机制下的既得利益者。
如果是,那他就是保守派。因为在现状之下,他是获益者,那他自然不愿改变现状,在思想和行为上就会趋于保守。
如果不是,那这人就是改革派。原因同上,在现状下,他无法获益或获益很少,那他就一定是坚定的改革派,因为只有现行机制有了相当的变化,他才能从中获取新的机会,发展自身。
所以保守派和改革派只有立场不同,而无高下之分,更没有谁更正确这种说法,只因在不同历史时期,保守派和改革派的正确正当性是不断变化的,有时是改革派符合历史潮流,有时又是保守派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判断二者谁对谁错。
就太平天国而言,早期起义的人大部分都属保守派,这批人在建都南京后,基本上都得到了一个不错的位置和较高的待遇,因此他们不希望老规矩发生变化,这批人紧密团结在洪秀全周围,以洪秀全这一最大的保守派为旗帜,与改革派争斗。
而另一边的改革派,其主要成员为后加入的太平军官员和士兵,由于保守派入伙较早,占了太多利益,令他们没了太多上升空间,因此这批人要求改变现状,给他们这批后来者更多的机会。
在定都南京之前,鉴于外部清军的巨大威胁,这两派还能齐心协力,共同为活下去而精诚合作。但建都南京之后,有了稳定的地盘加上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使得天国政权进入一个短暂的安全阶段,就是在这个空当里,两派因长期争权夺利而积累下来的矛盾突然爆发,并最终导致了天京事变的出现。
所以天京事变不只是洪杨私人恩怨和他们各自野心膨胀的缘故,而是洪秀全所代表的保守派力量和杨秀清所代表的改革派力量的一次总决斗
理清了这个思路,太平天国上层内讧的真实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
事实上不只是太平天国如此,历史上每一个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大一统政权,在政权建立的前 30 年间,保守和改革两派一定会因利益冲突和将来的路怎么走而爆发一次殊死较量,胜者成为未来指引中国前进的舵手,输了的,那史书上就是功几分过几分的评价了。
尼采说,这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角度。
我深以为然。
以上,便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第一大原因——天国因保守派和改革派的矛盾冲突致使军事力量产生分裂,以至太平军被各个击破,并最终覆灭。
然而,这只是军事上的原因,其实就现代历史研究的结果看,太平天国的灭亡,还同时存在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的因素,而这两点,才对今日处于内外矛盾中的中国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而要讲清天国财政,第一个逃不开的问题,就是太平天国宝藏之谜。
1862 年 5 月,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部沿长江而下,直趋天京,天京保卫战爆发。
此战一共打了整整三年,双方参战部队清军约七万余人(含万余水师),太平军则超过三十万人,最后的结果却是太平军输了。
这是近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谜团,湘军兵力仅有太平军的四分之一,双方装备差距也不大,毕竟两边都在洋人那买枪买炮,但最后却是人少的湘军一方取得了胜利,实是令人匪夷所思。
要知金田起义时,太平军战斗人员仅 3000 人左右,后来加上天地会武装、贵县矿工以及早期流民的加入,作战兵员也不过万余人而已,但就是这万把人,战斗力却高的出奇,数次大败数倍于己的清军,这才有了后来的天国政权。
但到十多年后的天京保卫战时,太平军几十万大军居然都干不过几万湘军,这其中固然有湘军战斗力较强的缘故,但太平军那也是血战出来的百战之师,凭什么太平军数倍于对方的兵力却仍然打不赢呢?
答案此处先放一放,后面自会讲到。
1864 年 7 月 19 日,天京城破,李秀成见事不可为,当即返回天王府护卫幼天王洪天贵福向外突围,但最终突围失败,二人皆被清军俘获。
而另一边的曾国荃,城破之后第一时间便直奔天王府而去。无他,天王府圣库存放着太平天国这些年来积累的巨额财富,当时不光曾国藩想用这笔钱劳军,便是远在北京的慈禧恭王等人,也盯着这笔巨款,想着用这钱贴补这些年清廷因连年大战而造成的财政亏空。
谁知曾国荃打开圣库后,却是眼前一黑,一声痛呼: 吾命休矣
原来圣库里竟空空如也,所有钱财不翼而飞。
当然,金银珠宝飞没飞谁也不知道,毕竟上述圣库已空的情形是后来曾国荃对他的亲信讲的,贼喊捉贼也不是没有可能。
据 1866 年《上海新报》报道曾中堂之太夫人,于三月初间由金陵回籍,护送船只,约二百数十号,这条记载被很多人认为是曾家搬运太平天国藏宝的证据。
那么天王府圣库的财宝究竟是不是曾氏兄弟瓜分了呢?
说实话,没人知道。
事实上世人只知湘军破城后大索全城,把全南京的钱财都搜刮了一遍,但这其中是否包含圣库库银和库内所藏珍宝,那就无人知晓了。
关于天国藏宝,曾国藩曾就此事专门向清廷解释说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理由是太平军喜欢以金银挖窖埋藏,而湘军入城后四处掘窖,绝无窖金。
这番说辞,极为勉强,不过当时湘军势大,不管慈禧心里信不信,她表现出来的态度那是必须要信的,不然湘军闹起来,清廷就真没戏了。
总之曾国藩一番解释后,此事就此不了了之,之后太平天国宝藏彻底成了一个谜,没人知道这笔惊人的财富究竟去了哪里。
在下作为琼斯博士的粉丝,一直对此类神秘宝藏事颇感兴趣,所以对太平天国留下的这笔钱,特意去查证了一番,结果却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笔宝藏,在历史上居然有三次疑似现身。
同治年间,即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不久,南京城里忽然冒出一名叫蒋寿山的富商,时人称蒋百万。
此人早年履历很清楚,生于道光年间,家中贫寒,从小靠给别人赶驴子为生。
然后离奇的事来了,太平天国覆灭后,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蒋寿山,居然一夜暴富成了江南地区有名的大富豪。
要知道突然暴富这种事在当时的南京是绝无可能的,因为天京之战后,整个南京城及周边地区都被湘军刮地三尺,无论地主还是农民,所有人都穷得叮当响,就这种经济环境下,南京地面上就不可能有人一夜暴富。
所以蒋寿山的发家,很是让人疑窦。
后来民间有传闻说,蒋寿山之所以发大财,是因为他在清凉山(今南京清凉山景区)上挖到了太平军埋藏的 24 箱财宝,这说法一直流传至今,没人知道是真是假。
不管怎样,蒋寿山这人在历史上确实是真实存在的,现在的南京市秦淮区还留存有一座豪华无比的蒋寿山故居,属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说蒋寿山的事尚不算确证,但接下来这个人,却是基本上可以确定他得到了一部分太平天国遗存,而且其得宝之地,就在南京城内
李丽久,河北宁津人,少时拜师习武,后成为民国著名拳师。